第十三章PROC處理程序概念第十三章PROC處理程序概念\13-1 Low-Code的必備工具-PROC

13-1 Low-Code的必備工具-PROC

 

Low-Code就是低代碼的意思,就是盡量不要使用傳統的程式方式來完成應用軟體的需求,iCoderWord/Excel為開發需求的規格文件也算是Low-Code的一種方式。Low-Code並不是什麼新技術或新產物,早在40年前就有的概念,當初命名為4-GL(4代語言)或是程式產生器,目的都是希望以不寫程式方式即可達成企業應用需求。隨著現代科技進步,親和且視覺化UI加上逐漸成熟的AI應用,讓軟體開發工具打著Low-Code的名號重現江湖。

 

Low-Code的發展還有一個重要特性就是使用對象的不同,之前程式產生器大都是給開發者使用的,而且通常給程式程度較差或懶得寫程式的工程師們所使用,因為程式能力較強的工程師大都不喜歡用這種Low-Code工具,限制了他開發習性且無法凸顯個人強大的開發能力。隨著使用者對IT與資料庫的知識成長,加上Office軟體與類似工具的使用經驗,有些User慢慢的也會有一定的能力(可稱之為Power User)。因此,Low-Code通常標榜的使用對象就是End-UserPower-User,如果真的需要寫點Code來完成工作,也可以透過IT部門或工程師來協助幫忙,也就是80%/20%法則,80%以上的工作可以由User來完成,剩下的20%工作再來請求專業協助。

 

Low-Code有幾個特性,簡單說明如下:

1.         顧名思義: 就是低程式碼,甚至無程式碼,盡量降低開發程式碼的工作。

2.         高速產力: 因為沒有Coding,所以都是以Runtime方式直接完成並佈署,無須經過編譯、連結、打包等動作。較為高階開發模式會採用模塊化(積木式)堆積方式,如果是較低階開發模式則採用組件化(設定事件與屬性)的方式開發,無論哪一種,開發生產力至少可以倍增。

3.         容易學習: 因使用對象多數為UserPower-User,所以在無需程式背景下即可輕易上手使用,這也是Low-Code的必要條件。

4.         視覺化(拖拉點選): 通常Low-Code會使用User看得懂的流程圖來做為開發引導,以流程圖為核心,可串接內建的組件(前端或後端組件),或可串接第三方組件或調用外部API等,完全透過視覺化的方式來完成。

5.         輸入輸出整合: 通常都有多元彈性的UI組件配合視覺化的拖拉介面,並可以結合內建或外部的資料模型。也可讓USER定義如何整合外部檔案(Word/Excel/PDF/TXT),並透過Mail或其他通訊平台進行互動與溝通。

6.         RWDAPP應用: 因著時代的演進,透過Low-Code所開發出來的應用,都應該可以有RWD自適應功能並能結合行動裝置APP的使用。

 

多數的應用軟體大致有三個主要功能,如下圖,iCoderLow-Code工具中可扮演著產生大量的"輸入"表單,與自動產生高效率的查詢與"輸出"報表,資料表之間的處理也可以透過"TRS"來進行交易與過帳處理等。但上述的需求並無法滿足特殊或獨特的程序或流程,還是需要以傳統的程式開發模式進行,為此,我們特別提供了一個PROC模組,可以用視覺化的拖拉方式取代程式設計,如下圖,同樣可以"輸入活動"來讀取數據來源,透過"處理活動"來進行數據的處理,最後同樣可以使用"輸出活動"來回寫數據或將傳送數據等。

 

 

PROC也就是傳統的程式流程圖,只是只要把流程圖設計完成,就代表程式也寫好了,除了容易閱讀之外,也方便日後的維護與調整。


 

Top of Page